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 »  电影  »  恐怖片  »  蝗虫之日
37人已评分
很差
1.0

主演:唐纳德·萨瑟兰 凯伦·布莱克 威廉·阿瑟东 布吉斯·梅迪斯 杰拉丹·佩姬 

类型:恐怖导演:约翰·施莱辛格  状态:已完结 年份:1975 地区:美国 语言:英语 豆瓣:0.0分热度:242 ℃ 时间:2024-11-24 20:43:38

简介:详情1975年上映的美国恐怖电影《蝗虫之日》(TheDayoftheLocust),是影史上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,虽然它的标题暗示了“蝗虫”,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所讲述的远不止天灾。由唐纳德·萨瑟兰(DonaldSutherl...

温馨提示:[DVD:标准清晰版] [BD:高清无水印] [HD:高清版] [TS:抢先非清晰版] - 其中,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。

不能播放?点此报错! 以下标签可以左右滑动哦~

    1975年上映的美国恐怖电影《蝗虫之日》(TheDayoftheLocust),是影史上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,虽然它的标题暗示了“蝗虫”,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所讲述的远不止天灾。由唐纳德·萨瑟兰(DonaldSutherland)、凯伦·布莱克(KarenBlack)和威廉·阿瑟东(WilliamAtherton)主演,《蝗虫之日》改编自纳撒尼尔·韦斯特的同名小说,并由约翰·施莱辛格(JohnSchlesinger)执导,讲述了1930年代好莱坞浮华表面下隐藏的黑暗与疯狂。作为一部极具象征意义和社会批判性的电影,它在上映时就引发了广泛讨论。电影背景与故事梗概《蝗虫之日》设定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,这一背景为电影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。故事主要围绕一群在好莱坞生活的人物展开,他们怀抱梦想来到这个电影之都,却发现现实远不如想象中美好。电影从艺术家托德·海克特(威廉·阿瑟东饰)的视角切入,展现了好莱坞表面光鲜的背后,充斥着虚荣、绝望、以及日益逼近的毁灭。托德是一位从东海岸来到洛杉矶的美术设计师,负责为电影制作场景设计。他逐渐发现,自己所参与的电影产业如同一场虚幻的梦境,而他周围的人更是被欲望、欺骗和幻灭所困扰。他的邻居、女演员费伊·格林格(凯伦·布莱克饰)是一个渴望成名的女人,费尽心思进入好莱坞上层社会,然而她的梦想却与她的能力和环境格格不入。最令人难忘的是唐纳德·萨瑟兰饰演的霍默·辛普森(不是《辛普森一家》里的那个角色),他是一名内心孤寂且胆怯的会计。霍默深爱着费伊,但这种爱是畸形的、无果的。他的压抑情感最终在电影结尾处爆发,成为全片最具冲击力的时刻,也象征着大萧条时期大众内心深处的压抑与疯狂。主题与象征:光鲜背后的黑暗《蝗虫之日》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对好莱坞梦的深刻解构。电影揭露了那些梦想登上银幕的人,实际上往往被这个巨大的机器所吞噬,迷失在虚荣与无望的漩涡中。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某种社会现象或心理状态:托德代表了艺术理想的破灭,费伊则象征着对名利的极度渴望,而霍默则表现了内心孤独的极限和疯狂的边缘。影片的标题“蝗虫之日”实际上是一个隐喻,象征着毁灭性的力量。在片中的多个场景中,我们看到蝗虫大规模袭击的景象,这些虫群象征了好莱坞繁华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。它暗示着一种即将来临的社会崩溃,一如蝗虫般席卷一切,毁灭希望与梦想。影片的导演约翰·施莱辛格以他擅长的细腻镜头和象征手法,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梦幻世界。在这个世界里,华丽的电影场景与人物的内心荒凉形成强烈对比。无论是虚假的电影布景,还是繁华背后逐渐崩塌的现实,施莱辛格通过这些视觉元素将好莱坞的两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角色塑造与演员表现唐纳德·萨瑟兰在片中扮演的霍默·辛普森是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。他从一开始的懦弱、温顺,逐渐转变为内心充满暴力和疯狂的形象。这一角色转变极具挑战性,而萨瑟兰用他精湛的演技赋予了霍默深刻的情感层次。观众不仅感受到他的无助与孤独,也能体会到他最终情感崩溃的不可避免。凯伦·布莱克饰演的费伊则展现了一个好莱坞典型的野心女性,她美丽、性感,却又充满了自私和冷漠。费伊是一个渴望得到所有人注目的女人,但她的虚荣和不切实际的梦想最终让她陷入了更深的泥沼。布莱克出色地诠释了这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,让观众对她又爱又恨。威廉·阿瑟东饰演的托德·海克特,则是这场好莱坞“梦魇”中的旁观者。他是观众的替代者,通过他的眼睛,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梦想所毁灭的人们。他的角色虽然在片中相对低调,但阿瑟东凭借细腻的表演,赋予了托德沉稳、内敛的气质,帮助观众理解这个残酷的世界。好莱坞浮华与崩塌的象征意义在《蝗虫之日》中,电影不仅仅是表现个体的崩溃,更是一种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。这部影片揭露了好莱坞表面下的阴暗面:一个由虚荣、野心和欺骗构筑的世界,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,隐藏着破败和绝望。导演施莱辛格将这种虚假与现实的对立,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的每一处细节中。从电影中的豪华派对场景,到最后的暴乱场面,导演通过画面和剧情不断提醒观众:好莱坞不仅是一个梦想工厂,更是一个无情吞噬梦想的机器。影片的最后一幕堪称全片的高潮,也是影片的象征主题达到顶峰的时刻。在一场大型电影首映礼上,人群突然陷入失控,观众开始疯狂暴动,而蝗虫象征的毁灭性力量也在这场混乱中得到最直接的体现。霍默·辛普森在压抑的爱与绝望中走向了崩溃,他对人群的暴力行为成为了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一幕。这不仅是一个个体情感的爆发,更是大萧条时期社会压抑情绪的象征,仿佛在诉说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被希望和恐惧撕扯、最终走向失控。影评:探索好莱坞梦的幻灭虽然《蝗虫之日》在1975年上映时并未获得广泛的票房成功,但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对人性的探讨,使其逐渐成为影迷和评论界的经典作品之一。影片以其视觉风格和象征性语言,准确捕捉了好莱坞光环下隐藏的破败。影评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呈现两极化。一方面,许多评论家赞扬了施莱辛格对好莱坞的大胆批判,认为影片深刻揭示了名利场的虚伪和残酷。通过对费伊、霍默和托德等角色命运的刻画,影片传递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,展示了好莱坞不仅摧毁了个人梦想,也剥夺了他们的心灵。另一方面,也有评论认为影片过于沉重,且部分情节过于冗长复杂,导致观众难以理解其中的隐喻。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影片的节奏和叙事风格上,认为其并未完全展现出原著小说的深度。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欣赏逐渐加深,特别是对其视觉美学和表演的高度评价,使得《蝗虫之日》成为经典中的经典。视觉美学与电影语言《蝗虫之日》的视觉美学无疑是影片的亮点之一。导演施莱辛格通过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设计,将好莱坞的奢华与堕落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从片中那些精心布置的场景到阴郁的氛围渲染,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在揭示某种潜藏的危机感。片中反复出现的蝗虫形象、光影的强烈对比,以及人物面部特写的运用,都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压迫感和不安情绪。电影对声音的运用同样精彩。背景音乐时而激昂,时而沉寂,精准地烘托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影片的整体气氛。施莱辛格通过这些精心编排的细节,使影片不仅在故事层面震撼人心,更在视听层面引发了观众对好莱坞梦的反思。一部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《蝗虫之日》虽然诞生于1975年,但它的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。它不仅揭示了好莱坞的虚幻与堕落,还通过一个个悲剧角色,展示了人类在欲望、孤独和失落中的挣扎。导演施莱辛格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,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梦魇的世界,而唐纳德·萨瑟兰、凯伦·布莱克等演员的出色表演则赋予了这些角色鲜活的生命力。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:当我们追逐梦想时,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它所毁灭?在那场“蝗虫之日”中,究竟是人类创造了好莱坞,还是好莱坞毁灭了人类的梦想?这部影片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反思,并在影史上占据了一席重要的地位。
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通过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内容(所有视频内容收集于各大视频网站),本站不对链接内容具有进行编辑、整理、修改等权利
Copyright © 2011-2025  合作邮箱:100023@qq.cn  备案号:icp12326511463  

个人

公众号

QQ群

留言

顶部
退出将无法使用会员功能

会员专享收藏与播放记录

全新的交互式体验

分享便可赚积分升级会员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