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 »  电影  »  纪录片  »  影像之书
634人已评分
很棒
7.0

主演:让-吕克·戈达尔 

类型:纪录导演:让-吕克·戈达尔  状态:HD中字 年份:2018 地区:其它 语言:法语 豆瓣:0.0分热度:156 ℃ 时间:2024-11-29 20:46:44

简介:详情2018年上映的纪录电影《影像之书》(LeLivred’Image),被认为是法国电影大师让-吕克·戈达尔晚年艺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。这部电影既是一种对传统叙事电影的颠覆,也是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影像实验,充满了对现代文明、...

温馨提示:[DVD:标准清晰版] [BD:高清无水印] [HD:高清版] [TS:抢先非清晰版] - 其中,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。

不能播放?点此报错! 以下标签可以左右滑动哦~

    2018年上映的纪录电影《影像之书》(LeLivred’Image),被认为是法国电影大师让-吕克·戈达尔晚年艺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。这部电影既是一种对传统叙事电影的颠覆,也是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影像实验,充满了对现代文明、政治困境、艺术本质的反思与质问。戈达尔,这位“法国新浪潮”的灵魂人物,几十年来以非传统的电影语言颠覆观众的想象。从《筋疲力尽》到《狂人皮埃罗》,再到晚年的《电影史》,他的电影从来不满足于叙述故事,而是不断解构、重组影像与文本。到了《影像之书》,这种实验精神被推向极致。影片的形式独特,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,完全由一系列拼贴影像、音效和旁白构成。在影片中,戈达尔以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五章构成的“书”:战争、革命、文明、荒野和阿拉伯世界的想象。他的画面来源广泛,包括经典电影片段、新闻影像、文献资料等,而这些素材在影片中被切割、变形、染色、放慢、加速,构建出一种非线性叙事的视觉体验。戈达尔用这些影像素材搭建了一座“思想迷宫”,仿佛在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影像的意义和电影的边界。《影像之书》的音效处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。戈达尔有意打破了传统电影中画面与声音同步的规则,声音经常游离于画面之外。音乐、对白和环境声以断断续续的方式出现,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安和对未知的渴望。戈达尔本人低沉的嗓音担任旁白,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着支离破碎的哲理片段。他像一位孤独的吟游诗人,带领观众穿行于历史的废墟与文化的迷宫之中。《影像之书》是一部极其私密又极其开放的作品。戈达尔通过影像的重构挑战了传统电影的欣赏习惯,也呼吁观众以一种全新的态度观看电影。他的电影并非为娱乐服务,而是试图以影像作为媒介,传递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。这种做法注定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困惑甚至拒绝,但对于电影爱好者和批评家而言,这部作品是一次绝无仅有的“艺术冒险”。影片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,戈达尔本人并未现身,而是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媒体交流。他坦言:“我不再拍电影,我在用电影书写。”这句话几乎成了这部电影的最好注解。《影像之书》打破了影像叙事的逻辑,将电影与文学、哲学融为一体,不断质疑观众对传统电影的认知边界。这种风格使它成为了2018年戛纳电影节的“特别金棕榈奖”得主,也成为影评界争论的焦点。尽管《影像之书》被称为实验电影,但它并非全然抽象。影片的第五章“阿拉伯世界”探讨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与共存,尤其是对阿拉伯文明的深沉反思。戈达尔通过拼贴影像与诗意语言,表达了对战争与暴力的控诉,同时也对人类如何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提出了质问。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容置疑,但它的观看门槛也颇高。戈达尔对影像的解构使得普通观众很难快速进入影片的叙事语境,很多人评价“看不懂”。这种“难以进入”恰恰是戈达尔的目的:电影不应该仅仅是感官的享受,而应该成为思想的触媒。正因如此,《影像之书》更像是一封写给未来观众的信笺,等待有耐心的人去解读其中的密码。戈达尔在晚年完成的这部电影,既是他对过往艺术生涯的也是一种未完成的探索。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,为世界电影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。这部作品值得反复观看与思考,因为它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,不是一次观影体验就能完全理解的。《影像之书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,它证明了戈达尔不仅是电影艺术的伟大实验者,更是当代思想的敏锐观察者。在这部电影中,戈达尔用影像构建了一座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迷宫,展现了他对电影本质的终极探索。如果你对实验电影或哲学思考感兴趣,《影像之书》将是一场无法错过的精神盛宴。
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通过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内容(所有视频内容收集于各大视频网站),本站不对链接内容具有进行编辑、整理、修改等权利
Copyright © 2011-2025  合作邮箱:100023@qq.cn  备案号:icp12326511463  

个人

公众号

QQ群

留言

顶部
退出将无法使用会员功能

会员专享收藏与播放记录

全新的交互式体验

分享便可赚积分升级会员组